铁钟,男,教授
太阳成集团tyc234cc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上海市虚拟环境下的文艺创作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导,九三学社社员。
入选上海东方英才项目、春申金字塔领军项目;作品获得ROMA SHORT FILM FESTIVAL-BEST VR、CANNES WORLD FILM FESTIVAL BEST VIRTUAL REALITY(SHORT)、BERLIN KIEZ FILM FESTIVAL-BEST VR AND 360 VIDEO 、TORONTO NOLLYWOO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BEST VIRTUAL REALITY、ASIAN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BEST VIRTUAL REALITY AND 360°VIDEO、上海设计100+、MUSE国际设计金奖、上海科学与艺术创意设计奖等奖项。
主要从事数字媒体与交互设计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关注文化数字化与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多项,出版著作与教材二十余部、CSSCI来源期刊论文多篇;
主持《数字一大·初心之旅》、《遇见东坡-PICO》、《入画-PICO》、《寻找秘谱·上海1930-VIVO》等大空间多人VR项目、大阪世博会世博博物馆数字化设计项目、上海图书馆东馆数字化设计项目、上海博物馆东馆交互设计项目、敦煌研究院莫高窟数字化项目、吉利集团总部汽车体验馆装置设计等项目;
电子邮箱:tiezhong@sta.edu.cn
招生方向:数字艺术设计、艺术管理
刘志新,男,教授
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艺术总监。策划、导演大型新媒体视觉剧诗《天酿》、新媒体情景诗《追梦·中国》、新媒体舞蹈诗《极境》、情景展览剧《岁月·1978》、多媒体情欲悲剧《榆树下的欲望》、多媒体情景朗诵剧《红色箴言》、经典交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多媒体音乐剧《张国荣·负距离接触》等;
主持完成2018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项目《基于多Kinect捕捉技术的戏剧交互表演艺术研究》、2015年度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全媒体剧场(影院)交互直播平台技术集成与创作应用》、2013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多用途新媒体上戏剧院示范工程》项目和2013年国家文化创新工程《DTAM多维度戏剧艺术博物馆》项目的研究工作。
专著有《读解电影表演》,发表了《现场表演中影像的交互性》、《当代欧洲“后移民”戏剧创作中的批判性思维》、《用声音写作:电影导演创造性的声音表意》、《“后戏剧”时代的演艺语汇创新》、《新媒体演出艺术创作实践》、《欲望与失控的欲望》、《拼贴现实,克隆梦幻》、《通向大众的戏剧之路》、《数字化导演艺术创作》、《当代戏剧导演教育》、《荒诞戏剧的戏剧语言》
陈永东,男,教授
1970年生,2005年获硕士学位。2020年获得教授任职资格。分别毕业于中南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及上海交通大学。
艺术与科技专业带头人,负责创意学院研究生工作,上海市虚拟环境下的文艺创作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高级专家委员,创意城市组委会学术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从事数字艺术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管理(数字展演策划、新媒体营销)的教学与研究,致力于“艺术+科技+商业”的跨界研究,并在利用新媒体提升艺术表现力及扩大传播力方面进行过长期的交叉融合研究。
近年来,侧重于人工智能艺术、演艺元宇宙、生成艺术、短视频、数字演艺及转媒体艺术的策划、设计、传播与营销,并关注人工智能美学及元宇宙美学。曾主持中央地方共建项目《远程交互艺术创作教学实验室》、高峰高原项目《新媒体视觉艺术案例分析库》《医圣张仲景虚拟展演》,并曾参与《基于大数据的传统戏曲服饰纹样数字化分析与再设计系统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
曾出版《人工智能艺术》《赢在新媒体思维》《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概论》《引爆短视频》《智能营销》《企业微博营销》(获中国互联网20年最值得藏阅的100本书)《网页动画设计与制作Flash MX 2004》等十余部著作,是《2023中国文创文旅元宇宙白皮书》的“演艺元宇宙”、“会展元宇宙”及“艺术元宇宙”等部分的主笔,《中国文化元宇宙白皮书》(演艺元宇篇)副主编,并且是《沉浸式VR多人大空间白皮书》,主编之一。
曾发表《人工智能艺术的应用类型及审美判断》《元宇宙语境下艺术“灵韵”的唤回及“拟真”的嬗变》《元宇宙营销主要类型的演进与趋势》《基于AR的演艺元宇宙设计原则与策略》《基于转媒体的传统文化艺术转化与传播策略》《基于元宇宙的新媒体传播趋势分析》《基于人工智能的短视频创作生产技术及趋势》《数字藏品的价值发掘及提升策略》《人工智能时代的舆情分析与应对策略》《对人工智能艺术可能性、创造力及情感的思考》《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创新思维及痛点研究》,《短视频内容创意与传播策略》《全媒型人才需具备的新思维新技能》《智能营销传播的本质、演进及核心研究环节》等百余篇文章。
他曾提出“创意为众王之王”的观点,并提倡对内容、技术及营销等层面都要重视创意,使之相互支撑。同时,他还是国内第一个提出“智能营销”概念的学者。
曾指导多个数字动画、VR/AR/MR、数字海报、数字藏品、数字展演等类型的项目,并曾创作多个数字藏品、数字装置、生成艺术、数字海报、手机摄影等类型的作品。曾参与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转媒体艺术设计与创作》(排名第二)、上海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转媒体艺术设计与创作》(排名第二)的建设。
曾获2012年度互联网与数字出版优秀论文奖,2008年中国十大IT博主,2015、2016年微博影响力科技评论大V,2016年度在线教育名师评选互联网类目“十佳在线教育讲师”等称号。2024年1月,获“《文化艺术研究》2023年度优秀论文奖”。2024年11月,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术年会暨2024中国式文化元宇宙前沿论坛”中被评为“优秀论文”。其中,多篇论文获高PCSI论文、高被引论文、高下载论文(授予单位:《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
曾受邀为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航、北师大、厦门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台)、上海大学、上音、中南民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知名院校,及腾讯、阿里、搜狐、新浪、新华网、人民网、SMG、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贵州茅台集团、上海电气、上海汽车、上海纺织、上海烟草、海烟物流、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文化局、上海市作协、上海市妇联、上海图书馆、浦东图书馆等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及业务指导。
招生方向:数字艺术设计,艺术管理,数字艺术设计研究,艺术与科技,数字演艺设计
招生类别:MFA/MA
张敬平,男,教授
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研室主任。云南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CCF计算艺术分会会员,上海市设计工作者协会艺委会委员,上海世博会的世博局虚拟展览展示信息技术专家(2007-2010),奥中文化交流中心访问学者(2012)和美国丹佛大都会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7)。
主要从事演艺新媒体艺术交互设计与创作,聚焦于交互视觉艺术,人工智能艺术、拓展现实以及虚拟制片等领域。由机械制造、计算机应用跨界到演出艺术领域,擅长于运用Touchdesigner、虚幻引擎(UE)与Arduino(开源硬件)等结合进行交互数字叙事艺术创作与研究。参与了世博会和青奥会等国家级大型活动项目,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社会创作项目,有着丰富大型展览展示和演艺数字媒体艺术创作项目经验。
主持了国家文化与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基于XR沉浸式传统戏曲创新研究》、《基于XR沉浸式越剧表演艺术创作研究》和《网络交互戏剧创作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以及《交互媒体设计》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创作有2021探索多米尼加星系2.0“虫洞穿越”(成都)数字沉浸艺术展、2020“未来光年-虫洞穿越”(邯郸)数字沉浸艺术展、茅台镇文旅项目--大型新媒体视觉空间体验秀《天酿》、AR交互舞台模型《爱情书简》、AR作品《管道世界》和AR绘画《更新场景》展览作品。重点参与了《多用途新媒体上戏剧院示范工程》、《多维度戏剧艺术博物馆》、《全媒体剧场(影院)交互直播平台技术集成与创作应用》、《基于视线跟踪技术的艺术作品互动展示系统》和《基于多kinect动作捕捉技术在表演领域应用研究》等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等发表多篇论文,出版了《演艺新媒体交互设计》专著。
主要教授的课程有:《演艺新媒体交互设计》、《交互与戏剧》、《物理计算》(Arduino)、《交互多媒体设计》《艺术与人工智能应用》和《数字叙事与XR戏剧》等课程。(Email:zhangjingping@sta.edu.cn)
招生方向:数字艺术设计
招生类别:MFA
杨青青,女,教授
国家专家库学术学位评审专家,国家服务基层专家示范团首席专家,上海市东方英才拔尖人才,上戏中国文旅演艺创作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纽约电影学院特聘教授,上海舞台美术学会视觉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实验与科学艺术委会专家委员。
近来获得并主持的国家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国家服务基层专家示范团“乡村振兴文化艺术策划”/负责人、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基于大数据的传统戏曲服饰纹样数字化分析与再设计系统研究》/主持,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戏曲服饰纹样元素码设计研究》/主持,2024研究生教学案例“数字中国”主题教育部立项《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国戏曲纹样元素码解析及创新设计》/首席专家等。
近年的代表著作:《中国戏曲服饰纹样元素码设计研究》东华大学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转媒体艺术:新媒体展览展示设计》上海大学出版社,《中国传统戏曲纹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
主持负责的大型项目:《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览设计项目负责人,《上海天文馆》展陈总创意设计项目负责人,《阿里云展示馆》设计施工一体化项目负责人,《旷世科技人工智能馆》设计施工一体化项目负责人,《微软展示中心》(中国总部)展馆总设计及数字人创新项目负责人,《AI之梦》沉浸式人工智能影院项目总制片人项目负责人等。
带领团队获得红点奖、德国设计奖最高奖、缪斯铂金奖、缪斯金奖、美国纽约艺术博览会作品金奖等。她艺术创作涉足视像、绘画、装置、空间、行为、可穿戴、AI、具身机器人等领域,个展在国内外多个城市展出。首创“转媒体”概念与方法论,在大学开设转媒体艺术设计课程,成为该领域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招生方向:数字演艺设计、数字艺术设计、服饰艺术设计
招生类别:MFA
马楠,女,副教授
1978年生,博士,研究方向:动画设计,漫画与插画,数字媒体艺术。
科研水平:参与上海市级重点课程《动画设计》、参与国家级课题一项,省级项目2项,独立出版专著两部,参与编写的书目十余本,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学术业绩:2014年上海市高校产学研计划。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国内访问学者项目。2020年金犀奖动画节评委,长三角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数字媒体艺术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IDMT认证3dmax中国地区设计工程师。
课程教学情况:所授计算机辅助设计、动画设计、数字雕塑基础、速写、动画毕业设计等。获得2012年南京青奥会吉祥物设计等级奖,IDAA国际美术师设计协会银奖。2017全国数字艺术大赛动画组银奖,2017年汇创青春动画组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2019年第五届汇创青春动画组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等五十余项奖励。
招生方向:数字艺术设计
招生类别:MFA
俞玮娅,女,副教授
1980年生,2012年获博士学位。2018年获得副教授任职资格。奥地利奥中文化交流中心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访问学者。上戏创意学院动画专业教研室主任,上海创意工作者协会会员。研究方向:视觉文化研究、动画设计研究。先后完成文旅部科技创新项目《基于视线跟踪的艺术作品互动展示技术研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上海城市化发展中的画报艺术研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晨光计划”项目《二十世纪30年代海派漫画研究》等。发表论文《谈新媒体动画艺术在舞台美术中的运用与发展》《刍议<点石斋画报>的艺术》《〈上海泼克〉之视觉文化探析》《上海漫画的黄金岁月》《从〈穿越时空的少女〉看日本科幻动画电影的点滴》等。出版专著《视觉文化视野下的漫画艺术研究——聚焦上海漫画的发展进程》。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南京青奥会专题设计竞赛”“中国国际印刷创意设计大赛”等专业设计比赛,多次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完成上海市重点课程《动画设计》项目建设。
招生方向:数字艺术设计
招生类别:MFA
朱云,男,副教授
出生于1977年10月,上海人。2000年同济大学获得工学学士,2012年太阳成集团tyc234cc获得艺术学硕士,并留校任教,2014至2015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现任太阳成集团tyc234cc创意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兼任上海图形图像协会虚拟现实和立体图像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游戏专委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游戏设计、在线教育、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在文化部、科技部等多项国家和市级课题中担任研究工作,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曾荣获国家文化部第二届创新奖、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科研成果奖等奖励。
主要论文:朱云.简单规则下游戏的乐趣设计——以“石头剪刀布”游戏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6):45-50;Yun Zhu, Leisi Pei, Junjie Shang.Improving Video Engagement by Gamification:A Proposed Design of MOOC Videos[A].Simon K.S. Cheung,Lam-for Kwok,Will W.K.Ma,Lap-Kei Lee,Harrison Yang.Blended Learning——New Challenges and Innovative Practices [C].Hong Kong:Springer,2017:433-444;朱云, 裴蕾丝, 尚俊杰.游戏化与MOOC课程视频的整合途径研究——以《游戏化教学法》MOOC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06):95-103。主要课程:2017年,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游戏化教学法》第三负责人。2019年,上海市重点课程《数字媒体(制作)原理》 第一负责人。2020年,上海市线上线下混合式重点课程《游戏策划》第一负责人。专著:朱云.游戏系统化设计[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朱云.数字媒体创意设计思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0。发明专利:一种虚拟排演系统,专利号:200610027206.9。一种剧场动态海报的生成与展示系统,申请号:202110408710.8。
招生方向:数字艺术设计
招生类别:MFA
陈晔,女,副教授
太阳成集团tyc234cc舞台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太阳成集团tyc234cc舞台美术系、大阪艺术大学大学院。九三学社上海市文化专门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静安区委委员、上海静安海外联谊会理事。上海舞台美术学会视觉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包装技术协会、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会员。
主要研究领域:视觉艺术、文化宣传类美术设计、品牌策划、文创设计等。
高校教龄近20年,三获校优秀教学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次指导学生作品获得全国、省市奖项。开设专业基础理论课《设计原理》、专业主课《演艺传播设计》,分别获得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上海市级重点课程、上海市教委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典型案例、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团队、校级重点课程、校级重点教材、校级精品在线课程等荣誉。2022年12月被授予九三学社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
招生方向:数字艺术设计、视觉艺术与设计
招生类别:MFA
赵武,男,副教授
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导演与表演基础》项目负责人。曾担任:JVC中国微电影评委会副主委;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戏剧节评委;上海市主题小品大赛及展演总导演;曾担任上海世博会大型多媒体水幕电影综合演出《夜游浦江》(筹)总导演。
主讲课程:
1.《导演与表演基础》
2.《视听语言》
3.《短片构思与创作》
4.《电影导演叙事基础》
5.《莎剧电影研究》
6.《中国电影专题研究》
专著:
1.《影视导演》(联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2.《叩开电影门——电影导演叙事艺术》(台湾·商讯文化2012年4月版,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1修订版)
3.《电影考古——莎剧电影溯源与流变》(中国电影出版社2022版,太阳成集团tyc234cc高峰高原项目)
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及主要作品:
1.戏剧:《再见了,妈妈》(获2002年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编剧、导演)、话剧小品《干事与院士》获2007年上海市小剧目比赛一等奖)、《谁动了我的奶酪》(2003)、《生死一课》(2012)、《野猪林》(小剧场版);《上海·邬达克》(编剧、导演,载《剧本》2020.12)
2.电影:《烈火青春》(编剧、导演)、电视连续剧《九九当差》(获第六届广电总局“金童奖”戏剧类一等奖、短片《岗位》(2009)获首届全国武警总部短片比赛一等奖,首届全军短片大赛二等奖、《致我们回不去的故乡》获首届上海市微电影大赛优秀影片奖;《最后的王》(编剧,获中国少数民族剧本工程优秀奖)、《英雄不问出处》(编剧,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优秀电影剧本奖)。
3.电视剧:20集电视剧《阿木林》(导演)、10集电视连续剧《野生动物园历险记》(导演)、25集电视剧《组合家庭》(联合导演)、11电视连续剧《九九当差》(第六届广电总局“金童奖”戏剧类一等奖)。
4.多媒体:太阳成集团tyc234cc“教育部试点教学评估”专题片《青春上戏》(2006) (撰稿/总导演)、上海烈士陵园《地下电台》、上海航空航天博物馆《地对空导弹》、上海科技馆《聚乙烯工程》、黄河防汛指挥部《黄河防汛》、湖南“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多媒体“红色”系列片、上饶集中营纪念馆《上饶集中营》、朱德同志纪念馆《智取宜章》、《井冈山会师》、《南泥湾》;绍兴黄酒博物馆《绍兴黄酒的历史》、青岛城市规划馆《三十年代广兴里》、上海汽车博物馆《上海里弄的一天》。
主要教学成果——学生获奖影片(监制/指导老师):
《一个关于蒙太奇的故事》(第二届华语大学生影视作品展“最佳导演奖”,2002级编导专升本)、《紫魇》(获2011第八届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展剧情片“评委会特别奖”,2006级编导本科)、《乳戒》(获瑞典手机电影节五项大奖,2006级编导本科)、《三克的梦想》(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学生单元最佳导演奖,2009级编导专升本)、《天上·人间》(获2012中国首届(杭州)国际微电影展最佳导演,亚洲首届大学生电影展一等奖,2010级影视导演MFA)、《慧明和尚》(获澳门电影节最佳剧情片奖,2010级影视导演MFA)、《心·铃》(获2016上海市微电影大赛优秀影片奖,2013级编导专升本)、《马驹》(第三届佳能全国高校影像作品铜奖,获第三届华语大学生视觉映像艺术节最佳剧情片金樽奖,2013级编导本科)、《动物凶猛》(又名《乌玛》)2018年戛纳电影节短片奖(编导2013级本科毕业作品)。
招生方向:数字艺术设计
招生类别:MFA
凌军,男,讲师
太阳成集团tyc234cc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领域:研究电影,动画,新媒体视觉导演及数字舞台演艺新技术的转化运用。
开设课程:三维动画设计与引擎 摄像叙事的艺术 数字演出艺术创作探索
创作经历:参与多部电影制作。影视作品有《风云》《极地营救》《紧急迫降》《大醉侠》《大唐双龙传》等。舞台新媒体设计作品有;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谐礼赞》开幕式, 2014年《南京青年奥运会开幕式》;2016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音乐剧《弘一法师》. 越剧《青春版红楼梦》.上海歌剧院《国之当歌》《周旋》.海派皮影剧《九色鹿》.木偶音乐剧《报童之声》.红色沉浸式小镇情景戏剧《沂蒙四季》.茅台镇大型实景演出《天酿》.黄梅戏《永远的骄阳》《邓稼先》. 盱河高腔版《牡丹亭》.四川人艺话剧《苏东坡》. 豫剧《大河安澜》,大型杂技剧《战上海》《天山雪》等。
奖项
《烛光在前》获第十七届文化奖剧目大奖,
杂技剧《战上海》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新媒体谍战粤剧《抉择》获得第十一届广西剧展桂花金奖.
盱河高腔版《牡丹亭》第十六届文华奖提名剧目
豫剧《大河安澜》获得河南省委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黄梅戏《不朽的骄阳》获得第十七届文化剧目大奖提名
四川人艺《苏东坡》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海派新媒体皮影剧《花木兰》获得国际木偶节优秀剧幕奖
招生方向:数字艺术设计
招生类别:MFA
马维佳,女,讲师
太阳成集团tyc234cc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动画专业讲师,曾获DAAD德国国际学术交流奖学金;作品《河岸》获得棕榈泉国际短片节最佳动画短片奖,入选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短名单,等国际20多个奖项,并在国家社科项目《中国动画的学脉与精神》展中展出;作品《父亲与河》获得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动画短片金奖,等;作品《抢狮头》获得金龙奖最佳动画短片,金猴奖最佳动画短片,等。
电子邮箱:maweijia_531@126.com
招生方向:数字艺术设计、动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