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下午,博士论坛第六讲如约开启。作为2018年度的最后一次活动,大家充满依依不舍之情,但也有重负前进、接进终点的轻松。不同研究方向的三位主讲人都出示了翔实、生动的案例,将理论研究表述得十分精彩、活泼。没有到场的听众可以说是有点遗憾!今年论坛的系列讲座到此圆满结束,与大家相约2019春天再见。

陶思婕(2016级导表演研究)的《中国原创音乐剧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与研究》提出:未来的戏剧一定是综合化的—音乐,戏剧,建筑,舞蹈,诗歌凝结在一起。
自1980年音乐剧史论研究家沈承宇先生将“music”翻译成“音乐剧”至今,音乐剧已经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经历了长时间对欧美音乐剧名作的“描红”学习后,中国原创音乐剧近年来以迅猛的速度发展起来。
主讲人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师,负责音乐剧教学工作,因此她以实践为基础,进行理论概括与探索。讲座着重对两部原创音乐剧《Firefly》《海上音》,以及美国百老汇经典音乐剧《company》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原创音乐剧艺术表现手段的无限可能性。

杜冬颖(2014级戏剧影视叙事学研究方向)的《中国电影的景观叙事研究》关注电影创造的世界,讨论电影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电影从诞生至今,走过那么多年,形成了各国电影各自的特色。但是如今的世界电影都在不同程度的逐步趋同,如何让中国电影卖座的同时,又可以保留或者完善中国电影的特色。当前中国电影还未能创作出真正本土化、民族化的,视觉景观和叙事内涵并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这是论者的研究缘起。
而中国的艺术从诗歌到绘画、戏曲再到文学,一直都以描画景色见长,借景抒情也是中国东方式叙事的传统,景观的展示一直是中国叙事艺术情节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东方韵味展示的重要方式。中国电影同样作为叙事艺术,并且在描画景色方面,本身就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是从中国电影传统来看,对电影景观或者电影视觉性的重视并不是中国电影美学的主流方向,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关注的是重点在于叙事,在于情节,在于伦理教化主题。然而,新时期以来,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电影对景观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中国电影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在修改着自己的电影美学标准。
那么,中国传统艺术中描绘景观先天优势,如果可以和电影艺术相结合,使得电影在利用景观创作时更加得心应手,在人物塑造、铺垫情节方面拥有更充沛的艺术表现力和更为自由的读解空间。如何发挥景观在中国电影中的作用,让中国电影可以像中国诗歌、山水画、文学那样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是本次研究的价值所在。

吴宁月(2016级艺术理论与美学研究方向)的《自然法视阈中的艺术正义》以自然法为参照系批判性的分析了彰显艺术正义的作品中出现的艺术现象。
主讲人梳理了自然法发展史,自然法理论和自然权利的相关概念,并从自然权利与艺术正义,私力救济与艺术正义,程序正义与艺术正义,超自然惩罚的自然法依据以及自然法对罪刑不等和诛连等艺术现象的批判等方面对艺术正义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主讲人在讲述的过程中还列举了许多案例,其中包括中国古代小说、公案戏、好莱坞电影、美剧等等。主讲人认为,过往人们对艺术正义的批判主要是由于其过于理想主义,并且可能引导人们做模仿作品中的过激行为。产生这些现象的部分原因是人们对艺术正义和事实正义有所混淆。艺术正义确实彰显了正义,但是其中诛连,罪刑不等等现象也被自然法所批判。
至此,本年度博士论坛活动圆满告捷,不论是主讲的研究生还是前来听讲的研究生均表示受益匪浅,也都期待2019年度新的一轮博士论坛,再话新的主题!
最后感谢为此轮博士论坛付出诸多时间的博士委员会会长胡珺、委员罗灏,及海报设计、拍照、录像等工作人员。让我们一起再战2019,为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不断添色加彩。
(文:胡珺、陶思捷、杜冬颖、吴宁月, 图片:罗灏、胡珺 编辑:郭甜)